猫传腹

什么是猫传腹(FIP)?

猫传染性腹膜炎(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, FIP)是一种由猫冠状病毒(Feline Coronavirus, FCoV)引起的致命性疾病。虽然FCoV广泛存在于猫群中,尤其是多猫环境中,通常仅引起轻微的胃肠道症状(如腹泻),但在极少数情况下,该病毒可在体内发生变异,形成致病性更强的FIP病毒(FIPV),引发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——这就是猫传腹。

FIP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:FIPV变异后被免疫系统误识为“抗原复合物”,激发过度的炎症反应,特别是血管周围炎,导致蛋白渗出液积聚(腹水或胸水)或器官损伤。


根据《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》的综述研究(Pedersen et al., 2009),FIP的发病率虽低(约5–10%在感染FCoV的猫中),但一旦确诊,若未接受有效治疗,死亡率接近100%。



猫传腹的症状表现

FIP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取决于疾病类型及受累器官。其主要症状包括:

  • 持续发热(抗生素治疗无效)

  • 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

  • 精神萎靡、活动力下降

  • 腹围增大(腹水)或呼吸困难(胸水)

  • 黄疸、贫血

  • 眼部症状:葡萄膜炎、虹膜颜色改变、视力下降

  • 神经症状:共济失调、抽搐、行为异常


一项由Addie等人在2015年发布的研究指出,FIP的确诊依赖于综合判断临床症状、实验室指标(如低白球比、升高的总蛋白、α1酸性糖蛋白)及影像学检测。



猫传腹的类型分类

FIP根据症状及液体积聚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型:

  • 湿性FIP(渗出型)

    最常见,表现为腹腔或胸腔液体积聚(腹水或胸水),液体为黄色、粘稠、富含蛋白,易于超声和穿刺检查发现。

  • 干性FIP(非渗出型)

    无明显积液,以器官肉芽肿性病变为主,如肝、肾、淋巴结肿大,常伴随神经或眼部症状,诊断较困难。

  • 眼型FIP

    主要侵犯眼内结构,出现葡萄膜炎、视网膜炎等,常为干型FIP的局部表现。

  • 神经型FIP

    表现为共济失调、癫痫发作、昏迷、转圈等神经学症状,是最具挑战的FIP类型之一。


许多患猫同时存在多个系统受累,因此在实际临床中类型常有交叉。



猫传腹的治疗进展(GS-441524 / NeoFipronis)

过去,FIP一直被认为是无法治愈的“死亡宣判”,但自2019年起,抗病毒核苷类药物 GS-441524 的出现彻底改变了FIP的治疗格局。


药物机制

GS-441524为腺苷类似物,可通过抑制病毒RNA聚合酶,阻断FIPV的复制,是当前最被证实有效的治疗药物。


临床效果

由Pedersen等人主持的多项试验(2019, UC Davis)表明,治愈率高达80–85%,尤其是在早期或中度病例中。


市售药物代表

NeoFipronis® (Pronidesivir) 是全球首批获得正式批准上市的GS-441524口服片剂之一,规格精准、安全性高,适用于:

  • 湿性FIP和干性FIP

  • 神经/眼型FIP(可加大剂量治疗)

治疗周期与剂量

  • 一般剂量:15 mg/kg/天,连续服用84天

  • 神经/眼型剂量:20–30 mg/kg/天


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白球比、fsAA、腹水情况、体重变化等。



猫传腹的预防措施

虽然FIP不能通过疫苗彻底预防,但以下措施可有效降低风险:

  • 控制猫冠状病毒感染率

    • 保持良好卫生:每日清洁猫砂盆、定期消毒环境

    • 减少猫咪密度与应激反应(避免新猫频繁加入)

    • 分区管理:对感染FCoV的猫群与未感染者进行隔离

  • 增强猫咪免疫力

    • 合理营养、定期驱虫与疫苗接种

    • 避免过早断奶,确保幼猫有足够的母源抗体

  • 高危猫群定期筛查

    • 多猫家庭或繁育场应定期检测冠状病毒抗体、粪便PCR


根据ESFM(欧洲猫科医学会)的指南,目前并不推荐FIP疫苗作为常规预防手段,其保护率低、适用范围窄。



猫传腹从“绝症”迈入“可治愈”时代的背后,是科学的飞跃与兽医学的进步。随着GS-441524类药物如NeoFipronis的问世,越来越多患病猫咪被成功救治。尽早发现、科学用药、专业支持,是当前FIP治疗的关键。

若您怀疑猫咪可能患有FIP,务必尽快就医,并寻求有经验的兽医进行全面诊断与治疗评估。